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学习

政策学习

全国首份!雷山县法院发布《传统村落司法保护蓝皮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蓝皮书》

2023-03-24

3月21日,全国首份《传统村落司法保护蓝皮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蓝皮书》出炉,这两份镌刻着浓厚少数民族空间记忆和文化精髓的司法保护蓝皮书由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人民法院发布,这是该院近年来探索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的重要成果。

314.jpg

根据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的暂行规定》,雷山县人民法院管辖传统村落137个,其中雷山县68个,台江县39个,剑河县30个。

近年来,雷山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强化传统村落司法保护,确保传统村落原始风貌不被破坏,让人与自然浑然天成的和谐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传统村落司法保护蓝皮书》指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0日期间,雷山县人民法院共办理涉传统村落保护类案件75件,其中雷山县62件,剑河县2件,台江县11件。从案件类型来看,刑事案件12件19人;民事案件54件;行政案件6件。

雷山县人民法院以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为主阵地,举司法之力保护好传统村落这一祖先留下的瑰宝。

建立“一站两中心”,织密传统村落司法保护网。截至2021年6月底,全县8个乡镇共68个传统村落均挂牌成立法官工作站。在此基础上,2021年10月25日,在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挂牌成立“雷山县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中心”及“雷山县传统村落纠纷调解中心”,进一步延伸了司法服务触角。

雷山县法院立足传统村落保护司法的审判实践,以“诉源治理+聚合多种资源”“科学审判+善良风俗引导”“普法宣传+少数民族习惯法”“闭环化解+常态化层层分流”模式,加强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2021年10月25日“两个中心”成立以来,雷山县68个传统村落没有出现继发性风貌损害和文物损坏事件。

雷山县法院注重作积极探索的先行者,发出全国首份“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开创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体制机制;审理了全国首例判前“碳汇认购”案,创新采用“司法+碳汇”的替代性修复方式恢复生态,创新建立“五书一令”的碳汇认购机制。

用司法力量守住民族根与魂

雷山县历史悠久,其苗族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然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富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

据介绍,雷山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积极延伸审判职能,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民族“根”与“魂”担当作为。该院开辟“绿色通道”,做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提升审判质效;加大调解力度,充分发挥法院职能作用,让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加强法治宣传,通过巡回审判、法治宣讲、典型案例解读、法律咨询、以案说法等方式,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发挥“非遗司法保护示范基地”作用,全力建好非遗司法保护的“交流平台”“研讨中心”“前沿哨所”作用。

截止到2023年1月,雷山法院共审理涉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件2件,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像权侵权案件。2起案件原告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被告均使用有原告肖像的视频或图片作为店铺的宣传材料,被告销售的商品与原告涉及的非遗领域有关联性。两个案件审理后,在法院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现已经履行完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

甘文非遗传承中心 | 中心公告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交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