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邀您观看“非遗让生活更美好——非遗减贫图片展”,了解中国特色的非遗减贫方案。
在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民群众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社会实践,对促进社区、群体和个人实现生产性就业、体面工作、创收和可持续生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非遗减贫实践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同的地区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和非遗资源,选取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在国家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1100家。
培 训
中国的非遗减贫实践坚持以人民主体,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将技能培训作为重要内容,2016年至2020年共培训贫困群众数十万人次,一些学员成为所在地区非遗减贫工作的带头人,呈现出“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创意贵州》文旅创意扶贫项目学员参加银饰培训
阿里巴巴魔豆妈妈手工艺培训公益项目在水沟头寨进行手工艺培训
非遗扶贫带头人程银贵在桃木雕刻加工厂给学员进行技术指导
广西清花绣坊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刺绣技艺培训班
销 售
中国的非遗减贫实践坚持凝聚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遗减贫工作格局:一是制定专项文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二是开展东西部协作,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差距;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减贫,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四是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支持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让产品销得出去,让贫困地区群众切实获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西苗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石美梅给游客介绍产品
湖南花垣县开展非遗产品展销活动
湖南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助力精准扶贫直播带货活动
制 作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赤水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编织竹编包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赤水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与师父陈文兰交流编织技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松桃苗绣非遗工坊培训场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