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雕是徽派风格的传统雕刻工艺。徽雕四绝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四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曹永盛,字篁生、号篁庐,法号慧焘居士。1969年出生于徽雕世家,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三雕代表性传承人。尤擅徽州竹雕、木雕、沉香雕等,且喜书法,擅绘白描画。雕刻作品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意境深远、布局得当、刀法老辣娴熟,雕刻手法多元化,圆雕、镂空雕、深浮雕、阴刻相互辉映。
2001年,成功创办了“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从2004年至今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行业权威组织举办的展会上多次获奖,其中金奖有10余次。2008年创作的作品“天人合一”紫檀、黄杨合壁雕系列作品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国家级金奖、并有罗汉刀法系列作品、沉香雕作品《金玉满堂》、《事事如意》、《荣归故里》、《小镇》等木雕雕刻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金银奖等。2010年6月,著作《曹篁生徽雕艺术》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年10月,论文《互为交融 共同提高》发表于《都市文化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23集《无梦到徽州》、探索发现-手艺栏目《徽韵巧雕》、纪录片《徽商》、《天下安徽人》、《北纬36°》等都介绍过曹永盛的艺术经历。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安徽电视台、新华网、中部崛起网等100多家媒体对其艺术成就作了重要报道。
十六岁时,曹永盛拜姑父为师,开始正式学习雕刻技艺。学艺期间,他遍访徽州古村落,古民居中保存良好的雕梁画栋,让曹永盛饱览了徽雕的刀法,这也成为他后来艺术灵感的源泉。学艺在法,而其妙在人。童年时的耳濡目染,古徽州的厚重文化熏陶、“雕不惊人誓不休”的吃苦耐劳干劲,加之天资聪颖、勤学善悟、视角独到,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磨砺厚积而薄发,为他在木雕手艺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实践中认真研究徽州竹木雕技法之精绝,体会其内涵,领略其精神所在,不懈的努力与磨练,他的技艺不断精进。他的作品中,既体现了传统竹木雕的精髓,又有他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在构图布局中透着种灵气。
多年的摸爬滚打,让曹永盛对于徽派木雕艺术,情有独钟。他不仅熟知徽州木雕的历史成因、沿革及演变,而且还醉心于研究徽州木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谈到创新,曹永盛尤为谨慎:“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创新的东西,古人几百年前就已经做得比我们好了。你以为是创新发展,其实是传承不够,所以做手工艺术切忌自恋心态。”他创造了一种“罗汉纹”的雕刻技艺,就是师法自然,从模仿罗汉果的纹路中获得的灵感。除此之外,他还模仿钟乳石、岩浆石和树瘤结疤等,创作出一系列新的纹路。在曹永盛看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传承时必须有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继承低调谦虚的精神,过度包装自己不如让作品自己“说话”。
2018年10月27日,曹永盛应邀出席了由安徽盛世金元文化交易中心和安徽盛世金元非遗商城联合举办的“大师之夜”文化盛会。他说古人讲究‘诗书画印’四绝,作品才能有文气,当代多是半路出家的手艺人,积淀不深,空间思维能力和文化基础,是这一代人获取更高艺术成就的最大局限。徽州雕刻讲究刀法的娴熟和线条的流畅,“神韵”二字尤其重要,这也是曹永盛对于雕刻艺术的最高追求。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