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瑾,1968年生于江西景德镇,祖籍湖北汉川。第五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系高领陶艺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2012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陶瓷协会常务理事,先后创办曾瑾工作室、景德镇瓷都画院,现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和制作。曾瑾从事陶瓷创作研究多年,擅长陶瓷釉上、釉下、雕刻等多种综合装饰,作品追求古厚、简明的风格,具有现代陶瓷韵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曾瑾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省、市陶瓷创作评比中获奖,江西电视台专题播出《色彩中的和平与安宁——记曾瑾瓷艺》,并作为江西的文化交流节目,在美国斯科拉电视台和澳大利亚悉尼中文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100件综合装饰花卉瓶》在第八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传统艺术金奖;《随想曲》在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金奖;《清韵》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获得2006“百花杯”中国美术精品奖金奖;《清清之恋》在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评选活动中获金奖;《恋之曲》在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浪漫之歌》在第4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金奖;《清韵》在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获金奖。发表专著《东方秀——曾瑾陶瓷艺术》和《瑾带楚风》,并在《美术向导》发表论文《青花与青花的综合装饰漫谈》、《景德镇陶瓷》发表论文《青花的创作与审美之我见》、《青花与青花的综合装饰漫谈》。其作品为被许多中外藏家收藏。
解放前,曾瑾的祖父曾宪和因为陶瓷产业从湖北迁居到江西景德镇,在这个享誉“中国瓷都”的地方创建了“祥和瓷庄”,他在做生意的同时,也成了一名陶瓷艺术的推广者和守望人。曾瑾的父亲曾庆远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批毕业生,成绩优异,由于时代的特殊原因不能继续陶瓷艺术。父亲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坚持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儿时的曾瑾与兄长在父亲创作时围在身畔,看着、学着、模仿着、琢磨着,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家里的陶艺、美术、摄影书籍却异常丰富;耳濡目染之间,艺术的种子逐渐在幼年曾瑾的心田萌发。
“艺术不是充饥的面包,更不是吓唬麻雀的稻草人,而是开启心灵的钥匙。”这是曾瑾颇为喜欢的一句名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瑾从祖辈父辈手中接过画笔和刻刀,走上了陶艺传承之路。在千年瓷都景德镇,陶艺名家大师可说是群星璀璨。初出茅庐的她不甘平淡,不甘落后,而是不断学习和思考:走一条怎样的路才能在茫茫艺海中展现自己的风格,如何找到那把开启世人心灵和审美的钥匙?1988年曾瑾在景德镇艺术瓷厂工作,同时幸运地获得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学习、创作的机会,得以在中国陶艺泰斗秦锡麟、戴荣华等大师的身边工作。她甘于寂寞、潜心学艺、刻苦实践,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摸索、探寻、研究。她把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柔美融入作品,辅以大气包容的个性,借助泥与火的升华,开创了独具“曾瑾特色”的釉上、釉下、半刀泥及多种综合装饰手法,成为新生代女性陶艺家中最有个性、最有特色、最有潜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曾瑾的作品来源于自然,汲天地之精华,取万物之灵秀。“春韵”、“夏荷”、“秋熟”、“冬梅”都是她画笔和刻刀下挥洒情感的对象。曾瑾尤其爱莲,因而她的许多作品与莲有关。曾瑾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实属艺术创作的上品。为了画好莲、读懂莲,曾瑾时常会背上画板,孤身一人前往种莲之地,与莲相伴,近距离赏莲、写莲。
2018年10月27日,曾瑾应邀出席了由安徽盛世金元文化交易中心和安徽盛世金元非遗商城联合举办的“大师之夜”文化盛会。“我认为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美术工作者,也应该兼顾文化传播者的使命。”作为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78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曾瑾始终保持着“在路上”的状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