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一曲李宇春演唱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题曲《蜀绣》,将芙蓉城锦绣多彩的画面慢慢铺开。绵延千年绣花针,穿过五彩斑斓的丝线,在软缎丝绡上翩翩起舞,好似优雅的芭蕾。而这针尖上的“芭蕾”之舞,郝淑萍已经跳了53年。
郝淑萍,成都市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都蜀绣厂原厂长、蜀绣研究所原所长。现任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董事长、总经理,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2006年5月20日,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郝淑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1980年,她与人合作绣制的大型刺绣屏风《芙蓉鲤鱼》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1981年,她和师兄彭世苹创作的《异色猫》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奖。1984年,她和师傅彭永兴创作的《芙蓉鱼》座屏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1988年,她独自完成的双面绣《竹林马鸡》获百花奖金奖。1989年,她指导绣制的双面异色绣《狗》、《熊猫》、《三星高照》插屏等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1990年,她指导绣制的作品《竹林图》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2011年8月,郝淑萍和学生等8人用时4年绣制的蜀绣作品《红楼群芳图》获第六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郝淑萍多次赴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表演刺绣技艺,获得好评。
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2种。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郝淑萍第一次拿起绣花针是在13岁。对一个原本是个很活泼的“文艺青年”、一个热爱唱戏,活泼好动的女孩来说,每天静静地坐在绣架前,一整天重复同样的穿针拉线动作本该是场煎熬的修行。但,偏偏没有。第一眼不是相中,是震撼,是被蜀绣的瑰丽所震撼,于是这一针整整绣了半个世纪……
蜀绣是一项极细的手工艺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蜀绣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学艺两年算是入门,坚持五年才算中等,十年以内的时间都是用来打基础的,能绣出精品的必须累积几十年的经验才行。很多人如果只是因为对蜀绣充满兴趣来学习,往往会半途而废。“行行出状元,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尽力去做、用心去爱,一定能出人头地。”在很多学生心里或许觉得老师唠叨,但这句鼓励的话却说到了郝淑萍的心坎里,她有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对老师的这句话一直铭记于心,她会不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全力投入。当年蜀绣班50多名同学,如今仍然坚持着这一行的只剩下郝淑萍一人了。
2018年10月27日,郝淑萍应邀出席了由安徽盛世金元文化交易中心和安徽盛世金元非遗商城联合举办的“大师之夜”文化盛会。她希望在有生之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和杰出的蜀绣技艺传承人,这样技艺不会断,蜀绣的香火也会很好的延续下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