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易中心 > 大师风采

大师风采

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静兰

2023-05-22

刘静兰,1955年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8岁起学习民间剪纸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她一方面认真从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汲取养分、搜集、整理、复制了许多传统民间窗花,甚至抢救了一些即将失传的剪纸;另一方面,注重了解民俗风情,善于捕捉生活情趣,结合现实生活创造性创作了许多如:喜花、生肖、寿花、团花、灯笼花、“全家福”等题材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剪纸艺术作品。

 

刘静兰从8岁正式开始学习剪窗花。刘静兰说:“那时候一把小剪刀,几张红纸,是我童年最大的乐趣。小时候没钱买红纸,我就跑到外面去捡被大风刮下来的对联拿回家,把上面的糨糊抠掉,然后剪成拉手人人、翻跟头人人、老鼠爬杆、人人骑马等图样,贴在墙上自娱自乐。”在母亲和同村巧妇们的指导下,她从榻上熏样剪窗花开始学起,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剪一般的窗花了。经过了十多年的锻炼,她练就了娴熟的“剪功”。

 

1985年,包头市市化工系统在刘静兰工作的包头市第一化工厂举办职工书画展。作为工作人员,刘静兰帮着布展时看到几幅剪纸作品,此时她才知道剪纸原来是一门民间艺术。在老文艺工作者肖师傅的帮助和鼓励下,刘静兰找出半张红纸,用了一天时间剪出一幅《蝴蝶牡丹》,并参加了展览。她没想到,这幅剪纸作品竟然获得了一等奖。意外获奖,唤起了刘静兰的剪纸记忆和梦想。她回家翻出小剪刀,重新开始了剪纸。当时为了剪纸能有新突破,刘静兰慕名找到时任包头市第九中学美术老师的兰尚濂,表示要从师学画。没想到兰老师建议她,剪纸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淳朴,如果学习绘画,就失去了自己剪纸的风格,还不如回去好好研究农村的窗花。听了兰老师的话,刘静兰开始大量搜集窗花,还照着枕巾、门帘、脸盆上的花样剪花。她的创作灵感源源不绝,工艺也越来越精湛。

 

刘静兰的剪纸作品,匀细优美,柔弱飘逸,堪为一绝,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的寓意。刘静兰的潜心钻研和对剪纸的痴迷,换来了艺术上的成就。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并有2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和国家博物馆收藏,400多幅作品发表在各种书刊、杂志上,并出版了《刘静兰民间剪纸集》,许多剪纸图案被国家邮政总局选为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的图案发行。20027月应邀随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冯真先生赴日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剪纸世界展”文化交流活动。2005年,刘静兰参加了第三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再次获得金奖。

 

20181027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静兰受邀出席了由安徽盛世金元文化交易中心和安徽盛世金元非遗商城联合举办的“大师之夜”文化盛会。刘静兰说:“每一幅剪纸都有丰富内涵,并不是看起来漂亮那么简单,在不断创作和学习民间文艺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民间艺术要想发展好,必须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现在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更多有兴趣的人接触和学习剪纸技艺,传授技艺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

甘文非遗传承中心 | 中心公告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交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