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易中心 > 大师风采

大师风采

竹雕艺术家洪建华

2023-06-20

洪建华,1971年生,民革党员,安徽黄山徽州区人。号徽洪、竹溪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代表性传承人,竹雕艺术家。16岁起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至今,现为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馆馆长,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文艺类)拔尖人才,中国首届“竹天下”竹工艺品现场雕刻技艺大赛评委,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黄山学院艺术系徽雕首席客座教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徽州四雕课程指导教授,徽州竹雕的开拓者。

 

 洪建华16岁起投笔捉刀,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从事竹刻工艺至今。作品既秉承了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捉刀稳健、行刀刚劲、构思巧妙、古朴典雅、文风厚重;其镂空雕刻层次分明、枝叶灵动、人物逼真、形似神传。2001年竹刻《香山九老图》竹筒获日本国际书院精品展特等奖;2006年竹刻《访友图》屏风获中国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金奖;《竹林七贤》竹刻笔筒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金奖。 竹刻《圣人泛舟》笔筒被王世襄收藏,竹刻《竹林七贤》笔筒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竹刻《松鹤延年》笔筒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黄杨木笔筒《农家乐》与竹刻《徽乡行》四条屏两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有偿收藏。

 

洪建华出生于黄山市徽州区洪坑村。这是一个徽文化底蕴浓厚的古村落,其建立可以追溯至唐末,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鳞次栉比,精美的木石雕刻随处可见。耳濡目染,从小对雕刻感兴趣的洪建华,幼年起就开始无意识的感悟着徽派雕刻的神韵,他也因此拥有了独特的生命记忆。

 

一次,洪建华在屯溪老街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了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写的《竹刻》。它深入浅出的对中国竹雕技艺的脉络、名家、名作做了梳理。洪建华如获至宝,他拿起书放下刀,拿起刀放下书,越刻越上瘾。十多年的时间,他整个身心沉浸在竹雕艺术中。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双手竟然将几近失传的徽派竹雕技艺找回了。洪建华的手艺越练越精,在竹雕界的声望也越来越大。2006年,机缘巧合,他终于见到了王世襄老人。对这个因看了自己一本书而改变命运,并传承了徽派竹雕手艺的年轻人,王老语重心长。此次见面洪建华深受鼓舞,还从老人身上悟出:为人为艺要秉承竹子高洁的品质。

 

20181027日,洪建华应邀出席了由安徽盛世金元文化交易中心和安徽盛世金元非遗商城联合举办的“大师之夜”文化盛会。洪建华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主张对竹刻技艺采取生产性的保护,即依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规律,一方面继续保持传统手工技艺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发展。洪建华说,能让古老的竹刻技艺在现代人的审美中大放光彩的竹雕,才是“有生命气息”的竹雕。


2006929日,洪建华的竹刻作品《竹林七贤》笔筒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成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故宫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艺术品。故宫博物院为他颁发了收藏证书。提起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洪建华说:“那时我既不是什么非遗传承人,也不是省级工艺大师,从身份上说,这件作品是进不了故宫的。”然而,《竹林七贤》的破格入选恰恰证明了洪建华技艺的精湛:他以深浮雕的雕刻手法,进行了四到五层刻工,最深处距离竹簧仅3毫米;整个画面布局巧妙,疏密相间,虚实相生。故宫博物院竹木牙角专家刘静这样评论他的作品:“既秉承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又融入自己的创新思想,捉刀稳健、行刀刚劲、构思巧妙、文风厚重,大有清初竹刻大家的风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

甘文非遗传承中心 | 中心公告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交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