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发源于常州,它是一种和我国传统“四大名绣”截然不同的独特刺绣艺术,它突破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绣法,而将油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运用于绣面,将画理与绣理有机结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技法,从而使作品具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独特风格。
孙燕云,江苏常州人,乱针绣第三代传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从事乱针绣创作研究的三十余年中,先后创立了“陈亚先大师乱针绣工作室”和“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并于2010年自筹资金创建了“常州乱针绣博物馆”,由省政府审批通过。
2001年《玛丽莲.梦露》荣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 《乔丹》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08年《汶川的烛光》荣获第十六届“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第九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 《荷花》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1年5月<<钱学森>>乱针绣肖像,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孙燕云创作的乱针绣作品曾多次赴海外展出由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友人。2007年为十一世班禅制作乱针绣肖像,并得到他的亲笔签名和赠送的金笔;2008年由国家奥组委指定,孙燕云创作的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乱针绣肖像,作为国礼赠送给罗格本人。
孙燕云的母亲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亚先女士,她也幽默的说她自己算是为乱针绣而生的:陈亚先大师在1958年开始研究乱针绣艺术,而孙燕云就是在1958年生的。从小,她就在母亲的熏陶下,喜欢刺绣,经常在一边看母亲刺绣,渐渐就有了刺绣的基础。1979年,孙燕云考进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了正式研究刺绣的旅程,女承母业,延续了母亲的心愿。但母亲在研究所并没有成为她的便利通道,而是更为严苛,她笑称有时恨不得将绣绷往窗外扔去。现在来看,正是母亲严苛的教导成就了她。母亲不仅带她走进了刺绣的大门,还教导了她该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一辈子的事业。
为了打好艺术追求的基础,孙燕云21岁那年被母亲送到丹阳,师从国内著名的教育家、画家吕凤子之子——吕去疾教授学习中西绘画。当时,住的是简易棚房,条件简陋,但学习专心,提高很快。经过数年深造,孙燕云在母亲人物绣的基础上,进一步钻研乱针绣人像作品的创制艺术,从面部结构的布局,到头发服饰的处理,特别是为了准确把握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表情的人物特征,她一次次地绣了拆,拆了绣,不断积累技法、技巧和艺术敏感。终于她所创制的作品在题材、技艺等方面都有了突破,一幅幅个性鲜明的人像作品也相继诞生。
对于乱针绣创作,孙燕云提倡自己设计自己刺绣:首先创作者要有一定的绘画艺术功底,再进行乱针绣创作,这样创作出的乱针绣才是真正的艺术精品。她说,当时工美所的乱针绣都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而绣娘要做的只是在旁人的设计基础上刺绣,没有自己的艺术表现,而自己自画自绣,没有其他人的干扰,更容易纯粹的表现刺绣艺术,也更能表现乱针绣艺术的魅力。
如今,唯一的女儿吴澄也加入了乱针绣的事业中,在孙燕云的工作室主做精品和创作。女儿吴澄留学回来后也已斩获众多奖项,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承無”,致力于将乱针绣的技艺,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将艺术融入生活。母亲陈亚先的60年,孙燕云自己的40年,100年的岁月全部贡献给了乱针绣,也许以后还要加上她女儿吴澄的几十年。从杨守玉的首创乱针绣到如今,四个女人坚持做一件事情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2018年10月27日,孙燕云应邀出席了由安徽盛世金元文化交易中心和安徽盛世金元非遗商城联合举办的“大师之夜”文化盛会。孙燕云是一位淡然却又执着的艺术大师,对于荣誉她充满了感激,但又不被荣誉冲昏头脑,只是保持那一份开心,淡然的面对着外界的赞美。但是对于艺术,她却充满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不容许有人贬损一点乱针绣,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乱针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